首页 > 项目推荐 > 推介项目

推介项目

    Z010新药项目简介

    1、新药名称:桑仙降压颗粒

    2、注册分类:中药6类

    3、目前研究阶段:已完成II期临床

    4、功能主治:肾虚血瘀型高血压病

    5、产品主要特点: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1991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龄在15岁以上城乡自然人群调查结果其患病率已达13.58%(男14.38%、女12.85%)较之1964年人口标化患病率9.63%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造成高血压人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进一步研究探索防治高血压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血压的中医学发病机理为本虚表实,其病位在肝,根源在肾,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老年人脏腑生理功能衰退,尤以肾虚为最,肾之精气虚衰,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阴虚阳亢症。经云“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中老年肾气亏虚,帅血无力,气血运行迟缓,致血瘀阻络,经脉不利;另一方面又由于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灼津炼液,痰浊内阻,阻滞经络,致血行失畅,瘀血内阻。近年来对高血压病的体液免疫研究及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微循环、红细胞变形性等方面的研究均从微观领域反映了高血压病肾虚与血瘀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肾虚与血瘀存在于高血压病程中,血瘀是标,肾虚是本,相互影响,贯穿于始终。因此其治疗原则应为补肾活血,这是完全符合中医理论的。

    本项目通过借鉴前人治疗高血压病的宝贵经验,认真总结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认为肾虚血瘀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其病位在肾,为本虚标实之证,并针对肾虚而瘀之病机,结合三十年的临床探索,化裁组方,运用现代工艺加工而成,1996—1998年被列为山东省科委科研课题,进行了系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安全无毒副作用,证明桑仙降压颗粒为治疗高血压的优良方剂。

    处方组成:桑寄生、淫羊藿、杜仲(炒)、丹参、葛根、黄芪、酸枣仁(炒)、黄连、川芎

    6、主要研究结果简介:

    毒性实验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由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完成,给小鼠一次口服灌胃桑仙降压颗粒后,动物出现自主活动减少,卧伏不动等症状,未引起小鼠死亡的最大给药量为144g生药/kg。文献报道,按体重计算,小鼠最大耐受量相当于人用量的100倍以上则较为安全。故桑仙降压颗粒按临床推荐剂量服用,毒副作用小,是安全可靠的。

    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桑仙降压颗粒灌胃给药Wistar大鼠180天,对各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和脏器系数无影响,对大鼠各脏器的组织细胞无损害,因此证明本批桑仙降压颗粒对各脏器无毒性作用。提示桑仙降压颗粒以临床推荐的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主要药效学实验 结果表明: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单次口服桑仙降压颗粒2、4、8g生药/Kg,肾性高血压犬单次口服1.25、2.5、5g生药/Kg后,血压均明显降低,降低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每天一次,连续14天口服给药,每天给药后血压逐渐下降,不产生明显耐药性;麻醉开胸犬12指肠给药1.25、2.5、5g生药/Kg后,血压有下降趋势,左室做功明显减少;对冠脉流量及冠脉阻力无明显影响;无明显镇静作用。肾性高血压大鼠单次口服桑仙降压2、4、8g生药/Kg后,血压明显下降,降压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每天一次,连续20天口服给予上述剂量的药物,每天给药前的血压及给药后血压随剂量增加逐步下降,不产生明显耐药性,停药后3-4天血压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相同,无反跳现象。桑仙降压颗粒可使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Ⅰ、Ⅱ和醛固酮含量下降;增加正常大鼠和水负荷大鼠的排尿量;显著增加大鼠肾组织血流量,并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状态;对氯仿引起的豚鼠眩晕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制备工艺:桑寄生、淫羊藿、葛根、川芎、酸枣仁加6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加醇量12,7倍), 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 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药液放置备用;取杜仲、黄芪、黄连、丹参等其余药味,加水煎煮两次(加水量10, 8),第一 次1.5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减压浓缩,与上述药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12~1.15(60℃)的清膏,以喷雾干燥法制备干浸膏粉,取干浸膏粉3份,加糊精1份 ,阿司帕坦3.5% ,混合均匀后,干式制粒,整粒,制成1000g,即得。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信息搜索 | OA登录 | 邮箱登录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掬泉路3号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G区 联系电话:86-20-28069100 传真:86-20-28069118
Copyright © 2010 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    粤ICP备05040445